樟湖步道,全長2070公尺,與銀河洞越嶺道重疊,應是早年坪林、樟湖與木柵貓空地區鄉民往返的交通要道,此步道大致沿著二格山系向西延伸的支稜行走,一路上樹木遮天,蟬聲不斷,走來輕鬆自在。在這條支稜上,除了最高點「待老坑山」(標高381.8M,三等三角點)之外,還有一個相當著名的景點-「銀河洞」,今日趁著天雨稍歇,趕往此地遊走探訪,體認一下當地人文環境。登山難易指數★★☆☆☆

今日由國立政治大學後山親山步道(行健道)為起登點,體驗一段如好漢坡般階梯後,穿越環山二道、三道之間公路,抵達「樟山寺步道」(註一),這條宜人步道短短約1公里,石階平緩輕鬆好走,兩旁蒼翠蓊鬱綠意盎然,適合全家大小出遊健行。步道終點為樟山寺(註二),在終點前方有一條指南國小上來之岔路,對遊客而言也是不錯的選擇。

行健道如好漢坡的石階

樟山寺

由樟山寺出發繼續往前,來到樟山寺公車站牌,循公路見「樟湖步道」指標及路徑,再依指標走一小段接公路,在路口旁見兩座紀念碑,一塊刻著「迺閣張公頌德碑」,另一塊刻著「張德明先生之碑」(註三),兩碑比鄰而立,一新一舊,不過地面略嫌雜亂,似乎有些蒼涼孤寂,莫非先人事蹟早已遺忘?

「迺閣張公頌德碑」&「張德明先生之碑」

續行接上樟湖步道稜線,左往纜車貓空站及銀河洞方向,右往待老坑山、杏花林方向,取右線登頂。這條稜線步道舖設工整,起伏不大,此時雲霧飄邈而入,景緻變化如仙境般,彷彿置身迷霧森林,鬱鬱蒼蒼,殊不知這裡只是台北郊山而已。

彷彿置身迷霧森林,鬱鬱蒼蒼

途中經過悠人神鼓(註四)及杏花林(註五)岔路,想到今年2月曾來杏花林賞花,可惜今年寒冬讓花期延後,只留含苞不見花影,甚為可惜,否則杏花齊放的景緻一定很精采。

不久登上待老坑山,山頂視野不佳,原路折返往銀河洞方向。今日天候不佳遊客稀少,一路陪伴我的是鳥囀蟬鳴聲不斷,貪婪如我獨享這份清閒,此步道非我獨占,但此時獨厚我一人享用,讓自己放空心靈返樸自然,與山林對話,自在沒有隔閡。

待老坑山三等三角點(381.8M)

步道薄霧如紗 鳥囀蟬鳴聲不斷 別有一番景緻

稜線上有往銀河洞岔路,循此岔路抵達。銀河洞原為天然洞穴,後來闢建為呂洞賓廟,廟內有「別有洞天」牌匾,由廟內拱門可見一旁銀河瀑布飛奔著。瀑布後方巖穴有路徑穿越,直抵另一處天然岩洞,那裡立有一尊呂洞賓像,甘泉由後方岩壁滲出,如仙山神水。銀河瀑布宛如飛龍由天躍下,聲勢磅礡激昂,水勢浩浩蕩蕩。見無數水花在空中飛舞著,輕拍著我的臉頰,包圍在我的四周,彷彿天降甘霖迎著今天到訪的每位客人。來訪的遊客中還有一群由北宜公路上來的小朋友,即使天雨仍不畏辛苦,表現出天真可愛的摸樣,連帶隊老師臉上也看到一絲笑容,不禁也讓我想起基金會那群小朋友,同樣的孩子應該受到同樣的照顧,希望他們在今年暑假能夠豐盛快樂。

銀河洞瀑布

離開銀河洞瀑布,回到樟湖步道稜線,續往貓空纜車貓空站,這裡視野較為開闊,茶園景緻將整片山坡整理得井然有序。貓空纜車貓空站附近有指標往「貓空茶葉博物館」,不過考量時間已接近下午5點,因不知何時休館,又看到許多坐貓纜遊客續往博物館方向前進,故取消参訪行程,打算循貓空站旁邊步道下指南國小。貓空站前人聲鼎沸,遊客紛紛拍照留戀,遊園公車載著遊客一班班開出,忙碌的景象頗讓人感到意外,心想此刻天色朦朧視線不佳又時間已晚,附近茶館也非高朋滿座,這些遊客莫非只衝著貓空纜車名氣而來?狐疑之際與一群都會男女相遇,聽其中一人說著「這裡附近好像也沒什麼?」語氣中似乎帶著些許失望,此時心頭一震,其實我也從剛下纜車的遊客臉上看到許多茫然的眼神,其實這裡有屬於它的文化特色,如果能善加經營,應該能夠將整個地方產業加速提昇,當然我所期盼的產業提昇並不是過度商業化的茶藝館、PUB與藝品店,或者把這裡弄得像夜市一般,我所期盼的是精緻的飲茶文化提昇,貓纜已經將人潮帶了進來了,剩下的就是地方加把勁了。

 

貓空纜車

貓纜貓空站旁往指南國小路徑(三玄公步道)

後記:由貓空站往指南國小路途明顯,但雨後明顯濕滑,雖不若三貂嶺瀑布群那次由野人谷下大華車站那般誇張,但仍需慎防鞋底打滑,請遊客注意。

 

(註一)樟山寺步道可由指南國小或政大後山進入,由政大後山進入之遊客,若時間充裕可沿著環山道公路慢慢步行至入口,若想抄捷徑可由政大後山「行健道」爬樓梯直抵環山道。

 (註二)樟山寺,興建於民國二十年,外觀樸實而穩重,寺內主要是供奉觀世音菩薩神像,至今約有六十年的建廟歷史了。相傳民國初年時,住在樟湖附近的居民無意間發現一尊形似觀音菩薩的石像,於是便以香火誠心供奉膜拜,後因祈福靈驗以致信徒增多,便由信徒斥資建廟,之後陸續修建於今之面貌。
樟山寺因為居於三條登山步道的交叉點,包括沿途以石階鋪設的樟山寺步道(又名飛龍步道)、指南國小步道及救千宮步道,因此每逢休閒假日,登山遊客與香客絡繹不絕,是區內著名的寺廟。寺廟居高臨下,其前方寬闊的廣場,是一個眺望四周美景及俯瞰大台北市區的絕佳地點。

資料來源:CTIN台灣旅遊聯盟旅遊導覽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103056.html

 (註三)張迺妙與張德明是促進樟湖、貓空一帶茶葉發展的重要人物。張迺妙茶師承自唐山的老茶師,後來前往樟湖山區種茶,悉心鑽研製茶技術。大正五年(1916年)台灣勸業共進會舉辦包種茶比賽,張迺妙榮獲台灣總督特等金牌賞,從此聲名大躁。後來,受聘為巡迴茶師,教導農民製茶技術,文山郡各村的農民都蒙受其益,也因此奠定了今日「文山包種茶」的美名。張德明則是當時著名的鄉紳,曾擔任文山郡深坑庄庄長,對於地方公益的推動不遺餘力,曾資助張迺妙三度前往福建省,引進鐵觀音茶,栽種於樟湖地區,對文山的茶業推廣也具有卓越的貢獻。

資料引述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85)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385.html

張迺妙茶師紀念館相關新聞http://www.nownews.com/2007/07/12/11426-2056418.htm

 (註四)此地為知名「優人神鼓」劇團的山上劇場,也是孕育他們20年的家。

有關優人神鼓資訊可參觀官方網站http://www.utheatre.org.tw/ch/ad.asp

 註五)佔地約4.5公頃的「杏花林」是一個由四代同堂的張氏家族,共同經營的農場,第一代張丁頂已高齡85歲,但民眾還是不時可以看到他為了照顧杏花,拿著鐮刀在陡峭的山坡上除草,是個「勇健銀髮族」。第二代農場負責人張智揚表示,「杏花林」原以栽重茶樹為主,民國82年轉型後,父親才將大部份的茶樹改種杏花,遊客因而能夠於花季時欣賞到杏花的姿容。現今的「杏花林休閒農場」由張丁頂照顧杏花林區,張智揚負責茶葉管銷,第三代張欣柔、張依平分別開發生態導覽解說課程與DIY體驗教學。園區除了有杏花樹、茶樹、相思樹等樹種與原始林相的生態導覽解說外,還有風味獨特的木柵鐵觀音餅干、鐵觀音草仔粿的DIY手工教學活動。

杏花林休閒農場相關資訊http://www.ed.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67682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北的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