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秋 無聲無息 悄悄撫過大地

芒 展露花穗 編織一片銀白

秋涼 向晚風

騰起 芒花飄

堆起 千層浪

自在 賞雲霄

秋涼芒花起,輕風蕩幽情,秋天是賞芒的季節,北台灣三大賞芒地區除了陽明山,再來就是草嶺古道及九份、金瓜石地區,相較於草嶺古道,我似乎更喜歡來到金瓜石走山觀景,因為這裡遼幅廣闊,景色豐富變化,人潮絕非擁擠,秋涼時節適合來此放鬆心情,細細品嚐大自然美景。隨著秋天的腳步,我有如過境遷移的野鳥,再次來到這裡,顯然瑞芳風景區及黃金博物園區的規劃,已逐漸帶動此地觀光熱潮,不變的是山的氣勢依舊,等待有緣人。

基隆山及山腳下金瓜石聚落

金瓜石,原屬台灣東北角一處不起眼的荒山野地,若不是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期間開鑿鐵路,工人在七堵架橋時意外發現基隆河床沙金,進而找到小金瓜露頭(註一),這裡大概還要埋沒數十年才會被世人所喚醒。然而最早開採的清朝政府還來不及享受甜美的果實,一八九四年爆發甲午戰爭,次年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與日本,日本人總算將此地礦山整碗捧走。日人來台後以基隆山為界分為兩大礦區,東邊稱為「金瓜石礦山」,西邊稱為「瑞芳礦山」(今九份),金瓜石礦山原由日本人田中長兵衛組成「田中礦業株式會社」進行開發,一九二五年將股份售予後宮信太郎,成立「金瓜石礦山株式會社」,之後並陸續在金瓜石建立選礦場、輕便鐵路等相關設施。一九三三年四月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所正式收購金瓜石礦山,同年十一月,合併所屬金瓜石礦山及本島內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全部礦區,將金瓜石礦山株式會社改名為台灣礦業株式會社。重組後的經營型態更為擴大,除採用當時最新的機具開挖,更在水湳洞興建十三層鍊製場,當時每日產能達1200公噸金及2000公噸銅,一躍成為東亞著名的金礦場。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後由經濟部資源委員會(台灣金銅礦務局–金屬礦業公司)復工開採,一九五五年台灣金銅礦務局改組為台灣金屬礦業公司(俗稱台金公司)接辦,一九七三年因礦源漸涸改建鍊銅場,一九八五年台金公司宣布停採,並於二年後全面停工,正式結束金瓜石採礦的黃金歲月。停工後的礦山產權由台灣電力公司購買,一九九一年因台金公司併入台灣糖業公司,產權又歸屬為台糖公司至今。(參考文獻–金瓜石礦山紀要)

金瓜石芒花飄逸散佈於山丘

無耳茶壺山–半平山–燦光寮山

登山難易指數:

無耳茶壺山 ★☆☆☆☆

半平山 ★★☆☆☆

燦光寮山 ★★★☆☆

搭乘基隆客運公車抵達金瓜石車站,經過遊客服務中心,因時間尚早尚未營業,倒是有一群孩子擠在四連棟前拍照,「四連棟」是日治時期日人經營礦場時居住的四間宿舍,保存良好的日式建築頗具懷古風味,也是很多電影、連續劇或廣告取景的對象,突然間想到菁桐火車站附近也有幾間日式風格的建築已改建為民宿,供喜愛日式淡雅之風的朋友住宿。之後來到黃金博物園區中心地帶,這裡曾是礦區發展的行政中心,有多棟建築物改建為博物館供民眾付費參觀,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屬「太子賓館」,此賓館推測建於一九二二年,為日治時期田中礦業為迎接裕仁皇太子視察台灣而興建,其建築仿照日本皇宮書院格式,據聞內部規劃極為細膩考究,有待下次有機會時來參觀。

四連棟為少數保存完整的日式建築

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背後為無耳茶壺山

鍊金樓–日治時期曾是外賓住宿旅館

環境館,–館內主要介紹此區礦石、植物生態與聚落分布

接著登上石階來到黃金廣場,這裡有黃金館與本山五坑,因營業時間未到而顯得寧靜清幽,由廣場看對面基隆山頗為壯麗,而座落在黃金館旁的山脈就是造型奇特的無耳茶壺山(註二),也是今天的重頭戲。循階梯拾階而上,視野逐漸開闊,對面的金瓜石神社路徑十分清楚,遠方山巒起伏草坡蔓延,層層疊疊頗富變化,階梯接上產業道路,印象中的產業道路應是碎石泥土,如今已鋪上一層嶄新的柏油路面,大概是為了提高遊客登山意願吧?只不過此路狹小會車不易,盡頭也無寬廣的停車空間,經濟效益如何我想應該還有改進空間。柏油路盡頭為登山口,入口旁設有登山指示牌,今天難得陽光和煦,所以登山遊客較多,還好此地天高地廣,不會讓人感到侷促擁擠,而且觸目所及山光水色,令人不時佇足欣賞。循石階抵木造平台,這裡可容納數十人觀山賞景,是良好的休息站。再往上走直抵寶獅亭,此為步道上最後一座涼亭,涼亭兩旁有題字,左為「獅石成形祥獸原來私賞寶」,右為「茶壺飲茗遊人到此自生津」,仔細推敲頗富意境。

黃金館旁造型奇特的無耳茶壺山

黃金廣場本山五坑

現代感十足的黃金館

黃金廣場眺望基隆山

由步道起登,上面為無耳茶壺山

山巒清翠,藍海壯闊

著名的陰陽海

登高望遠,下方為木造平台

由寶獅亭附近望東北角

寶獅亭再上就是無耳茶壺山步道終點,以前拉繩至茶壺洞口以為前去無路,後來查資料才知洞內別有玄機,可續攀至茶壺最高點,或繞至另一面走半平山。來到此見前方青年男女數人已鑽入洞內,但洞內漆黑且手邊資料未齊不敢冒然前進,正猶豫時回想剛才途中有二位素未謀面的山友曾提及半平山,抱著姑且一試心態見前來趨前探詢,果然為識途之人,乃提議相約一同前往,二人欣然同意。這兩位朋友與我年紀相差無幾,故以同學相稱,後來得知兩位都是基隆人,而且與這一帶都有地緣關係,真是巧合。茶壺洞內光線幽暗略顯濕滑,一開始見一上一右兩條路徑,取右線靠右邊岩壁,蹬上一顆顆大石,終於見得光線爬出洞口,洞外即穿過山壁恍如另一世界,由此看得茶壺嘴奇特的三角形怪岩,還有無耳茶壺山另一面風光,由此向後方延伸可抵半平山,這將又是一場豪華盛大的視覺饗宴。

無耳茶壺山壺嘴奇特的三角形怪岩

前往半平山稜線風光

往半平山的小徑比起前面無耳茶壺山步道多了分粗曠少了分匠氣,有些地方甚至為芒草掩蓋,必須以手肘左撥右擋才能穿越障礙,即使如此但這裡的景致在基隆山與無耳茶壺山加持下更為壯麗,隨著稜線上升,遠方山巒青黃相接連綿成嶺,處處蕩漾著芒花飄逸的蹤跡,心情有感而發隨興作了短詩:

秋風起 在空曠的原野上放肆追逐

翻滾著 牽引芒花的手如浪濤般襲來

伴著風的節奏

揚起沙沙的和絃

舞動金黃的花穗

搖擺輕柔的身軀

彷彿向大地訴說

它的美麗 它的喜樂

來自秋天的風

爬上半平山稜線,雲霧洶湧而至,將草山吞噬於無形,不一會秋風來,雲霧一哄而散,如官兵捉強盜,如此瞬息萬變的景觀,也許連山都永遠不嫌無聊。半平山有如鯨魚背鰭,弧線高挑曲線優美,上次由南子吝山看過來更具名山氣勢,山徑雖小在稜線上徘徊,但景觀卻是出奇的美,壯闊的基隆山如大肚美人靜靜躺臥一方,無耳茶壺山此時如忠狗般在一旁守護主人,開闊的視野從協和電廠的煙囪到鼻頭角,再轉向東南抵達另一頭的福隆沙灘,整個台灣東北角景觀盡收眼底,若不是今日天氣略顯矇矓,說不定還能見到傳說中的101大樓。登上半平山之巔,過往山友漸多,原來都是行家之人,才知在此飽嚐眼福,他們應該是由黃金神社步道上來的,原本我們也打算由黃金神社下山,但前方燦光寮山(註三)實在太吸引人了,山容壯闊腹地廣大,而且據說峰頂視野遼闊美景盡收,讓人躍躍欲試,當下改變行程繼續前往,不過當我們從燦光寮山登山口起登,才發現路徑並非想像輕鬆,主要是地質鬆軟,加上芒草遮地蓋天,路徑之野讓人有些吃力,真不知為何與無耳茶壺山路徑差異如此懸殊?難道真是遊客稀少所致?是因地野偏僻所以人稀,還是人稀以致地野?無論如何直覺可惜。挨挨蹭蹭抵達山巔,果然如傳說中的視野開闊,我們在此休息享受以天為頂以地為床的瀟灑。

無耳茶壺山與基隆山遙相呼應

今年六月由南雅觀望氣勢雄偉的半平山

前為半平山背脊,後為燦光寮山

回首來時路(無耳茶壺 - 半平山)

用餐後由山的另一面下山,芒草依然茂盛,我們在不甚清楚的路徑上迂迴穿梭,但方向大致正確,還好今日並非霧氣氳氤,否則此地開闊的芒草將難以辨識方位。漸漸地虛無小徑有過往產業遺跡,也有僅剩殘壁的房舍,這表示過去這裡曾有相當規模的開發,由產業道路走出接上草山戰備道,續往黃金神社下山,途中拜訪金瓜石地質公園(註四),這裡就是被剷平的大金瓜露天礦脈所在地,深入廣場內四周被黑色的岩壁包圍,主要為黏土化及綠泥化安山岩,由廣場外眺望無耳茶壺至半平山脈景象更為遼闊,因此地獨我空無他人,況兩位同學還在另一路口等我,故匆匆離開這處極富歷史意義的地方,也許下次有緣再相見。

燦光寮山視野極佳

燦光寮山另一面挺拔氣勢

金瓜石地質公園–本山礦場遺跡

假日前往黃金神社人潮絡繹不絕

下山經神社回到金瓜石,沿途遊客絡繹不絕好不熱鬧,一處風景管理處預定地正大興土木,這裡的繁榮再現指日可待,不過也希望在觀光發展之餘,能夠妥善結合當地人文特色及景觀資源,讓金瓜石繼續保有純樸的特質,這樣才能突顯與九份的差異,也才是聚落真正的永續發展,期待下次發現更多的驚喜。

註一:小金瓜露頭為九份最早發現金礦的地方。

註二:無耳茶壺山座落於金瓜石旁,由九份往雙溪的公路上觀望,山頭像極了一尊沒有耳朵的茶壺,故取名為無耳茶壺山。登無耳茶壺山步道約三百餘階,坡度平緩適中,沿途視野遼闊,適宜觀山望海,秋日來此賞芒更具特色。

註三:燦光寮山為基隆火山群第一高峰,標高738公尺,山頂擁有一等三角點及良好視野,每年深秋遍地芒花微紅,景色不遜於陽明山區,也許就是燦光寮名稱由來。

註四:金瓜石地質公園位於黃金神社上方,為本山本脈露天礦場,也是金瓜石地區最重要的金銅礦脈,南北延伸達2000公尺,垂直分布由海平面以下至地表之上超過700公尺。此地表礦脈分南北兩段,北段為「本山礦場」,礦體藏於石英安山岩中;南段為「樹梅礦場」,發育於南港沙、頁岩中。本脈礦體位為本山、樹梅中間,地表為黏土化石英安山岩覆蓋,但岩石下礦坑發達,南北相連合成一氣,根據史料記載礦場自山頂而下共有七坑,原有一、二、三坑在後來引進重機具露天開挖後消失,山頂高度也由原本638公尺降到目前505公尺,四坑在黃金神社上方,五坑在今日黃金館所在地,六、七坑下落不明,應為土石所掩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北的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