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徐仁修的作品一向是我喜愛的,尤其是一系列「徐仁修的自然觀察與體驗」總能在文章的蛛絲馬跡中,找到作者對大自然的那份熱愛與執著,其中還包含著作者想要傳達的理念。在「荒野有歌」這本書裡,藉由一篇野地復活的觀察,看到大自然強韌且多樣的生命力。每一種植物在不同時期,在有限的空間裡,好似舞台劇裡輪番上場的演員,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當綠意盎然的野地看似顯得雜亂無章之時,就是自然界表現最生氣蓬勃的時候,只要用心觀察必能有所收穫。

在一篇與低海拔森林的懈詬中,作者描繪著油桐、相思樹、酸藤、蒲桃、忍冬、山黃梔等豐富多樣性植物是如何妝滿山林顏容,同時山徑旁各種昆蟲及斑蝶飛舞正訴說著森林裡旺盛的活力。當大冠鷲隨著溫暖的氣流騰空而起,林中各種生物及鳥類也不甘寂寞,共同譜出生命與自然和諧的樂章,那種感覺是我所熟悉的,唯有置身林中,才能對此有深深的體會。

接著作者介紹常被一般人所忽略的溼地是如何多采多姿,從水草植物,昆蟲蛙類,到眾多各種棲息鳥類,構成一股複雜的生態體系,每一物種皆有其特色,不但息息相關而且缺一不可,在作者敏銳的自然觀察紀錄下,我看到了富饒生動的沼澤迷人的一面。

「花蓮自然散記」這一部份,是以七星潭沿線的193公路為觀察範圍,記錄著防風林內的山大王–箕作氏攀木蜥蜴,還有眾多星天牛的棲息生態。防風林也是許多鳥類棲息的場所,無論是留鳥、迷鳥、過境鳥,都需要仰賴這片隱蔽的富饒之地。另外也提到防風林以外的曠野、河口,在作者細心描繪下,各種野生動、植物以各種型態出現,真實的感受就好像從我眼前發生過一樣。

最後兩個章節「牠們哪裡去了?」以及「荒村女童」的故事,點出作者對近年來逐漸消逝的童年記憶所抱持的隱憂,一個個原本美好豐富的生態體系逐漸瓦解,短視的人們禁不住金錢的誘惑及貪婪的自私,總以為今日所作所為是為了自己,也為了下一代過更好的生活,但事實的演變卻給了我們很大的思考空間。失去自然環境滋養長大的孩子,是否還有台灣人原有溫情與淳厚個性?失去家園生存的鳥兒,是否還有明天?失去大自然呵護的人們,是否還有健康的身體?當經濟與環境相衝突時,我們該用什麼角度去思考?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變是瞬間,但影響卻是永遠;我們有能力去改變,但沒有能力去修復我們所做的改變,這一點值得大家來關心。

作者:徐仁修/著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 2002年08月25日

 

關於徐仁修

1946年生於新竹,在芎林鄉下度過與大自然親密的童年生活。及長,向台灣的高山深谷深進,也向世界探險旅行,留下許多記錄。在60年代,台灣大自然開始受嚴重破壞時,率先發起保護大自然生態的呼籲,著手拍攝與記錄台灣大自然的原。同時,也從事自然教育,寫文章、出書,演講、開展覽,帶學生與孩子做自然觀與體驗。1995年發起成立荒野保護協會,匯聚更多力量來保護大自然。<資料來源:徐仁修個人網站http://www.ylib.com/author/shio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北的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