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修的作品一向是我喜愛的,尤其是一系列「徐仁修的自然觀察與體驗」總能在文章的蛛絲馬跡中,找到作者對大自然的那份熱愛與執著,其中還包含著作者想要傳達的理念。在「荒野有歌」這本書裡,藉由一篇野地復活的觀察,看到大自然強韌且多樣的生命力。每一種植物在不同時期,在有限的空間裡,好似舞台劇裡輪番上場的演員,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當綠意盎然的野地看似顯得雜亂無章之時,就是自然界表現最生氣蓬勃的時候,只要用心觀察必能有所收穫。

在一篇與低海拔森林的懈詬中,作者描繪著油桐、相思樹、酸藤、蒲桃、忍冬、山黃梔等豐富多樣性植物是如何妝滿山林顏容,同時山徑旁各種昆蟲及斑蝶飛舞正訴說著森林裡旺盛的活力。當大冠鷲隨著溫暖的氣流騰空而起,林中各種生物及鳥類也不甘寂寞,共同譜出生命與自然和諧的樂章,那種感覺是我所熟悉的,唯有置身林中,才能對此有深深的體會。

接著作者介紹常被一般人所忽略的溼地是如何多采多姿,從水草植物,昆蟲蛙類,到眾多各種棲息鳥類,構成一股複雜的生態體系,每一物種皆有其特色,不但息息相關而且缺一不可,在作者敏銳的自然觀察紀錄下,我看到了富饒生動的沼澤迷人的一面。

「花蓮自然散記」這一部份,是以七星潭沿線的193公路為觀察範圍,記錄著防風林內的山大王–箕作氏攀木蜥蜴,還有眾多星天牛的棲息生態。防風林也是許多鳥類棲息的場所,無論是留鳥、迷鳥、過境鳥,都需要仰賴這片隱蔽的富饒之地。另外也提到防風林以外的曠野、河口,在作者細心描繪下,各種野生動、植物以各種型態出現,真實的感受就好像從我眼前發生過一樣。

最後兩個章節「牠們哪裡去了?」以及「荒村女童」的故事,點出作者對近年來逐漸消逝的童年記憶所抱持的隱憂,一個個原本美好豐富的生態體系逐漸瓦解,短視的人們禁不住金錢的誘惑及貪婪的自私,總以為今日所作所為是為了自己,也為了下一代過更好的生活,但事實的演變卻給了我們很大的思考空間。失去自然環境滋養長大的孩子,是否還有台灣人原有溫情與淳厚個性?失去家園生存的鳥兒,是否還有明天?失去大自然呵護的人們,是否還有健康的身體?當經濟與環境相衝突時,我們該用什麼角度去思考?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變是瞬間,但影響卻是永遠;我們有能力去改變,但沒有能力去修復我們所做的改變,這一點值得大家來關心。

作者:徐仁修/著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 2002年08月25日

 

關於徐仁修

1946年生於新竹,在芎林鄉下度過與大自然親密的童年生活。及長,向台灣的高山深谷深進,也向世界探險旅行,留下許多記錄。在60年代,台灣大自然開始受嚴重破壞時,率先發起保護大自然生態的呼籲,著手拍攝與記錄台灣大自然的原。同時,也從事自然教育,寫文章、出書,演講、開展覽,帶學生與孩子做自然觀與體驗。1995年發起成立荒野保護協會,匯聚更多力量來保護大自然。<資料來源:徐仁修個人網站http://www.ylib.com/author/shiou/>

 

台北的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是什麼顏色的呢?對於被海洋包圍的達悟人來說可能會有另一番詮釋。這是我最近研讀過的一本書,裡頭沒有炫麗與誇張的字眼,簡潔樸實的故事題材刻劃著海洋子民對於海洋鮮明的記憶。本書敘述作者對海的親身經歷,有耆老們藉著吟唱說故事抒發內心深處的智慧,有島上子民過去與現代不斷的衝突下所衍生的省思,還有海的波紋如何與人建立互信進而彼此理解,這一切對於未曾踏上蘭嶼無知的我,如同敲開了第一道磚,讓我對這個海洋所孕育的小島不再只是嚮往,而是發自內心的關心。

這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卷「海的美麗與哀愁」記錄著海洋與達悟人的密切關係,千百個日子以來,人們需要海浪激發勇氣,需要海浪帶來豐富的漁獲,同時也需要海浪填滿記憶。第一篇「海浪的記憶」中,作者藉由一場突如其來如黑夜的惡靈所主導的驚天駭浪,船彷彿在激烈的波峰與波谷襲擊下被浪頭吞沒,每個人顧不得內心的恐懼奮勇划舟,最後在筋疲力竭時竟發現船又回到剛才出發的原點,這是大海給予的試煉,好讓海的子民認識她的樣子,同時也讓人們記住自己的勇敢與謙虛,這樣海才能認識你,海神才能聞得出你的體味。

第二篇「海洋的風」裡頭,作者形容他父親所吟唱的古調如波浪般的平穩,一波又一波宣洩老人家一生真實的寫照,浪末是存在的記憶,他的歌聲海浪聽得懂,卻被海洋的風帶走,因為年輕人聽不懂,唯有海洋的風才能傳達祖先的知識與過去的時光、過去的記憶與人的思念。當作著潛入海裡,海底的綺麗繽紛世界有如他的教室、教堂,海底甜美的魚兒是如此悠遊自在,蒸騰的喜悅常令他不自覺笑了起來,唯有懂得欣賞才能如此虔誠吧!

我覺得第四篇「千禧年的浪濤聲」是最感人的,出門在外的遊子在千禧年來臨時,回想著過去,記憶著父親的話,同時年邁的父親也因著思念遠方的兒子而哭泣。有一段話形容得貼切:「海像一張張無情的黑影日日淹沒感情的足跡,又像一波波的浪不歇息地翻開每天的思念在腦海。」後來兒子帶著思念回來了,換上潛水衣帶著魚槍到海底射魚,為了給父親那好久沒嚐到的新鮮魚湯及新鮮的魚。而父親在接受兒子遞送熱騰騰魚湯蒸氣的同時,也留下了老邁的淚水,如蒸騰兒子離開他老人家罪惡感的眼淚,像是孤兒般被人救濟的吃相。感動的父親開口謝謝兒子送給他魚吃,兒子在眼角中暗自落淚,心中吶喊著「別謝謝我,父親」。這是兒子與父親的一段獨白,年邁的父親如西方很低的夕陽,曾經碩壯的身軀如今已弱化腐朽,再也無法出海抓新鮮的魚吃,唯一的寄託就是兒子的依靠。當兒子短暫停留後再次離開故鄉,老人不說一句話,蹲坐在地上揮揮僵硬乾枯的手掌說:「我走不到機場,對不起,從我膝蓋出生的兒子。」那是抱持多大的無奈與痛苦啊!當浪濤拍岸激起白色的泡沫,正是老人家日夜的歌聲與哽咽的泣聲,當浪濤歸於平靜的時候,那是汪洋在調節他老人家思念兒孫的心情,兒子明白父親的心情,同樣的思念及感傷也隨著太平洋的波浪起伏,長存於海洋記憶中。

在第一卷其他篇幅中,訴說著達悟人對祖先的的尊敬,對傳統的堅持,對海的謙卑,與自然和平共存。傳統的達悟男人內心深處,親手建造一艘拼板舟,將屋前庭院曬滿飛魚,與鬼頭刀魚周旋鬥智,下海潛水射大魚是證明自己在族人間的地位,但是達悟人不會藉此炫耀,他們相信這一切功勞歸於海神及祖靈的庇祐,他們是海洋育孕出來的子民,其文化不可抹滅。

第二卷主題為「想念島上的親人」,裡頭記錄著島上發生的人物事蹟,在「我的父親」這篇文章裡,敘述著老人藉著看海「期待」歸行的船隻,同時感受過去生命力的存在。年老的父親不願相信兒子離開家鄉的事實,如迷失中的孩子找尋父親的下落,無情的打擊是頓失依靠的失落,唯有兒子的孝心才能化解父親的傷痛,讓古老的吟唱再次迴繞在喜悅之中。「上帝的年輕天使」敘述夏曼‧阿泰雁在人生最後一趟潛泳,欣賞到魚兒在繽紛海底裡曼波舞姿而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最後將自己的靈魂遺留在海洋深處,這恐怕是沒潛過水的人們所無法想像的。其他章節還有敘述堅持傳統的達悟人,在現代文明的價值衝擊下如何受到影響?受過漢化的年輕族人已不認識祖先留下的海,同樣的海也不認得他們的體味,有些人在現代化的洪流中慢慢迷失自己,也有人沉浸於與祖先共榮的智慧裡。而另一方面族人的智慧與文化也隨著耆老們的離開而逐漸消失,如同蘭嶼週邊逐漸枯竭的海洋資源。本書作者夏曼.藍波安是少數能夠牽引傳統和現代化橋樑之人,他生活在大海的殿堂,聆聽長者的教導,懂得老人的心聲,唯一不同的是他用電腦和筆取代手握的魚槍,繼續延續達悟族人的文化生命,這是值得尊敬的。

後記:夏曼.藍波安曾在書中敘述40歲以後的他深夜獨自划向外海捕魚,夜裡的寧靜空間及期待飛魚衝網的聲音,令他感到無比享受,原來要實現夢想的就是要靜靜的享受這一刻的寧靜,重新擁抱人與大海的平等關係…,這讓我想起有時獨自一人在山林中遊走,不是也是在尋找這份寧靜的感覺嗎?人能夠自主的為自己闢出類似這種的空間盡情享受也是一種奢侈的幸福,我想很多獨步山林的前輩們也有同樣的感覺吧?突然我能夠了解作者的心情,期待更多人能夠閱讀這本好書。

作者:夏曼‧藍波安/著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02年07月09日

 

台北的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然,是有生命的。因為有生命才能如此蓬勃發展,小小一片葉子,僅靠著無機的陽光和水,就能製造出有機的養份存活,即使是全球最頂尖的工程師,大概也無法製造出這種技術吧?

花草樹木、萬物生靈,讓大自然成了最偉大的工程師,同時也是最棒的藝術創作者,然而許多聰明的人類卻不這麼想,漸漸的有人疏遠了,有人忘了如何欣賞,太多的物質文明不斷誘惑著、充斥著生活,使我們外表越來越富有,心靈卻逐漸空虛,彷彿如籠中鼠般不斷跳躍著,卻忘了稍微停下腳步與大自然溝通,用心尋找那份最原始純真的感動,畢竟人是屬於大自然的一環,沒有理由離開它而漠不關心。

自從上一次閱讀過王家祥「文明荒野」這本書之後,生動描寫自然生態及人文記事成了我喜愛的部分。然而這本書另有絕妙,作者徐仁修先生以細膩的拍攝手法將樹木、花草納入主題,並搭配簡潔雋永的詩詞短文,讓讀者深深感受到自然所散發出來的情感,那是有生命的呼吸。在咀嚼文字同時,也認識了植物,原來描寫植物也可以如此生動貼切,如同和植物談戀愛一般。即使一張看似平白無奇的圖片,在作者巧妙安排下總能綻放出不一樣的風采,裡頭還隱藏著許多值得省思的片段,如作者所言誠敬、讚賞與感恩的心才是我們對大自然應有的態度,如此一本好書值得令我回味再三。

作者:徐仁修/著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2年02月01日

 

關於徐仁修

1946年生於新竹,在芎林鄉下度過與大自然親密的童年生活。及長,向台灣的高山深谷深進,也向世界探險旅行,留下許多記錄。在60年代,台灣大自然開始受嚴重破壞時,率先發起保護大自然生態的呼籲,著手拍攝與記錄台灣大自然的原。同時,也從事自然教育,寫文章、出書,演講、開展覽,帶學生與孩子做自然觀與體驗。1995年發起成立荒野保護協會,匯聚更多力量來保護大自然。<資料來源:徐仁修個人網站http://www.ylib.com/author/shiou/

 

台北的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燕子口是中橫公路上最精華的地方

那麼錐麓斷崖就是精華中最不可缺的部分

當人們驚艷於燕子口那鬼斧神工般的絕崖峭壁

殊不知對岸古道上那千巖萬壑的震撼更是一絕

直到今天  我的心靈仍隨著那峻偉的山崖澎湃不已

奇險哉  錐麓古道

提起錐麓古道,讓我憶起家父十多年前曾帶著家住花蓮的叔叔一同探訪,當時的古道尚未整修且處處斷恒殘壁,稱得上是驚心動魄。後來在中視「台灣古道誌節目,透過畫面清楚見識到古道上斷崖幽谷的巍峨氣勢,更令人產生敬畏之心。這條古道在日治時期是合歡越嶺道的一部份,橫切過太魯閣峽谷慈母橋經九曲洞至燕子口路段上方之錐麓大斷崖,其高度約在海拔750公尺至780公尺之間,最高點落於780公尺的錐麓大斷崖,距離底下立霧溪谷約落差500公尺,由此向下俯瞰太魯閣峽谷不但壯觀而且驚險,也是合歡越嶺道上保存較完整的一段。當年日本人強徵太魯閣族人以人工開鑿的方式,在近乎垂直的峭壁懸崖上興建古道,不知留下多少原住民心酸血淚史。今日古道上所遺留下部落遺址、駐在所遺址、紀念碑、石刻觀音等都極具歷史價值,也難怪太魯閣國家公園會將這裡編列為區域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註),今日有緣趁著重新開放之際,趕來一探究竟,感受一下這條充滿傳奇的古道。

第一天來到天祥已是中午,於天主堂安頓好行李之後,驅車前往白楊步道一遊。記得這地方小時候來過,當年覺得步道長度很長,經過的山洞多達20幾個,是台電當年為了蓋水力發電廠而修築的聯外道路,後來因為水壩興建對景觀影響過大,遭專家學者強烈反對而放棄。現今的白楊步道因多年來路基及山洞不斷崩塌損毀,加上長期維護不易,路程已大為縮短一半,山洞也減少為9座,僅保留部分精華區。以當年人定勝天之姿強行興建之浩大工程,在時光歲月的流逝中也漸漸被大自然慢慢回收,畢竟在自然的力量下人類是渺小的,那原本不屬於人類佔有的地方就讓它回歸一切吧!

 

如天龍高掛天邊的白楊瀑布

白楊步道自然景觀美得難以抗拒

即使今日白楊步道可行走的距離已大為縮減,不過老天爺仍然眷顧這群喜愛大自然的人們,留下巉巖飛瀑、水濂洞等世界級景觀,來過一趟保證會有許多驚喜,期待更多有緣人前來領受大自然的巧奪天工、自然之美。

山洞多是我對白楊步道的印象

步道上騎乘機車巡邏的清潔人員

傍晚回到天祥,大夥意猶未盡,趁著天色未暗先到附近祥德寺走走。站在普渡橋上遠眺對山最引人注目的建築就是「天峯塔」,此塔有一典故,話說當年開鑿中橫公路時屢遇困難,於是高僧廣興和尚慈發宏願結廬於山巔駐錫,祈福工程得以順利,後來中橫開通後人們為感念廣興和尚,於是在結廬原址上興建八角寶塔紀念。現今寶塔供奉地藏菩薩,有兩個迴旋梯可登上寶塔高處,站在塔頂俯瞰四周景緻秀麗,一旁大雄寶殿白色建築莊嚴典雅、氣宇非凡,門外廣場還有一尊巨大的地藏菩薩,高度約36公尺堪稱為世上最大的地藏菩薩。值得一提是當我接近地藏菩薩為其準備拍照時,一道彩虹突然乍現於菩薩面前,有如上個月去花蓮鯉魚潭,恰巧目睹天降隕石般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相信這是個好兆頭。

宏偉的祥德寺大雄寶殿

晚間住宿於天祥天主堂,裡頭房間簡潔舒適,價格也很便宜。這次多虧小黑大哥還有賴大哥為我們張羅伙食,還特地從南方澳帶來鮮魚煮成魚湯,讓這頓澎湃的晚餐得以完全感受到大哥們的照顧,今天雖是第一次見面,卻也不再陌生。晚餐期間接獲消息傳出有5名山友在錐麓古道上遭遇虎頭蜂襲擊,此時每人心中大感不妙,因為那裡正是明天預定的行程啊!風起雲湧、山雨欲來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畢竟曾被虎頭蜂吻過的經驗使我有些顧忌,不過突然想起今天的彩虹,是不是菩薩願意帶領我們渡過難關呢?既來之則安之,忐忑不安的心逐漸慢慢縮小,最後藏在腳底下不再出現。

經過一夜好眠,次日清晨的朦朧透露出乾淨的白光,山的輪廓更顯巍峨,感覺有一股神秘安定的力量,山嵐隨著輕風在山谷間的遊蕩,緩慢尋找回家的路,沒錯我們是在群山庇祐下的天祥,相信清晨的美景會讓今天更有活力。

山嵐輕輕飄蕩,慢慢尋找回家的路

用過早餐後搭車前往慈母橋登山口,登山口在涼亭後方,這裡設有國家公園「入園許可證收集箱」,尋找應該不難。由登山口沿著立霧溪支流「荖西溪」溯溪而行,透著潔白晶瑩的大理石岩層不時交錯於河床溪谷,清晰的褶皺紋理如彩繪般刻畫於岩石表面,直直斜斜與曲折的線條,也許是造物者刻意的時裝搭配,在碧綠溪流的陪襯下,構成一幅令人目不暇給的完美藝術。

大自然的藝術殿堂,瞧這位大哥拍得起勁

荖西溪畔透著潔白晶瑩的大理石

欣賞完溪谷後路徑開始轉而向上,由溯溪開始爬山,山路原始但大致還算好走,經過幾處高繞及崩塌地皆有繩索確保。途中會遇見古道上第一座山洞,這山洞洞口很大,甚至連中型巴士都可以進出,這麼寬敞的山洞出現在這有些意外,很難想像我們剛才走的還是狹小的山路,是否真的以前日治時期的古道寬度就是如此?還是這山洞是後來擴建的?心中不免充滿疑問。

古道上遇到第一座山洞,大到可以塞入中型巴士

接著我們走入山壁,視野豁然開朗,立霧溪峽谷那絕壑陡崖透露著肌理嶙峋的堅毅,而千仞絕壁下是那潺潺的溪流在兩壁夾縫中彷彿自在蜿蜒著,原來看似柔情的溪水就連剛毅冷肅的岩石也不得阻擋,大自然的奧妙就是如此。在這裡清楚看到古道是沿著幾近垂直的山壁硬鑿出一塊可供通行的空間,在當時是不可能使用電鑽這類機具,對於當年人工修築古道的艱辛由此可見,實在令人敬佩。

肌理嶙峋的陡崖

幾近垂直的山壁上開鑿出古道,實在令人敬佩

沿途較為危險的路段皆有繩索或木棧道

走了4.7k來到錐麓駐在所遺址,當年的建築物早已不復存在,僅留一塊空地可供山友休息。今天來的隊伍除了我們還有另外一隊山友,而且很湊巧他們跟領隊小黑大哥也熟識。這條古道目前實施總量管制,平常開放人數48人、例假日72人,要事先跟太管處申請核可才能進入,所以能夠在這裡遇到友人也算是機緣。

離開錐麓駐在所眼前出現一片山壁,山壁上有一條猶如細絲的橫切,那正是我們今天會經過的古道,不過在此之前還要先穿上雨衣,艷陽高照的大熱天為何要穿雨衣?相信會有人這麼問,當然是為了防範虎頭蜂的侵襲,因為已經有一兩隻警戒蜂出現,而且昨天出事的地點就是在5k附近,所以大家先把雨衣包得緊緊的,連手套毛巾都準備好了,希望趕快離開危險區域。

山壁上猶如細絲的古道

大熱天穿雨衣稱不上享受,但為了防範虎頭蜂也不得如此

由上往下望中橫公路上奔馳的汽車

接近7.7k斷崖駐在所前有一座日本人墳墓,當年「太魯閣事件」爆發後,日本人以優勢武力進入太魯閣地區,為控制原住民,在太魯閣地區共設立42處警察駐在所,並負責孩童教育工作,以達到長期撫育及監督的目的。不過因日本人對原住民施行高壓統治,所以與原住民不斷有零星衝突發生,也讓台灣多了許多日本冤魂,這座墓碑是最好證明。

日本人墓碑,上面日文刻痕仍清晰可辨

斷崖駐在所遺址,感覺腹地比錐麓駐在所還大

由斷崖駐在所到巴達剛駐在所這一段,錐麓古道最驚險壯闊的場景在此一覽無遺,垂直的下方是落差約500公尺的立霧溪及中橫公路,很難想像那是昨天行駛過的地方,今天卻站在它上方岩壁俯瞰中橫最精采的場景,望著對岸拔起擎天傲立之姿的巉巖,腳底下肅穆逼人的深淵幽谷,如此的瑰麗壯闊的氣度無法用相機或言語表達,只能親臨感受別無它法。

錐麓古道上驚險壯闊的場景

古道上著名的「鷹嘴」地形

站立於古道斷崖別有一番滋味

台北的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隔日一早前往「馬太鞍溼地」,這裡腹地廣大,較熱鬧的景點在「溼地生態館附近。裡頭原住民「巴拉告」(Palagaw)傳統生態捕魚方式蠻吸引人的,它是取用大自然資源搭建而成的三層式人工魚礁,最底下一層是用筆筒樹或中空竹子所組成,主要讓底棲性的魚類如鰻魚、鱔魚、土虱棲息。中間層是用九芎樹枝捆紮而成,適合給溪中的小魚、小蝦提供良好的躲藏空間,而且樹皮經過日曬會滋生藻類,正好也可以提供豐沛的食物來源。接著最上層覆蓋的是細竹或棕櫚葉,以長竹竿加以固定,避免水漲時被沖走,這裡的居住者多為大型魚類,如吳郭魚、石濱魚,除了文字解說及實體展示,這裡還有許多負責導覽的解說員,詼諧的口吻及豐富的內容,使遊客不至於空入寶山。

台北的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輕柔晨光透過車窗映入眼簾        彷彿對我微笑

青山綠野恆絕千里羅列兩旁        順勢為我開路

奔馳火車擺動身軀揮灑向前        期許與我飛翔

心靈喜悅感動無邊樂於心中        我在花東縱谷

 

禁不住友人邀約,事隔8個月後我又啟程來到花蓮,這個曾經熟悉又遺忘的地方,洄瀾景象依舊掛念。不同於去年,熱情的陽光不再羞澀,大大方方的灑落在俊美的大地上,也許是認同我們這群北部來的朋友吧?

 

Day 1

(夜)台北出發→國道5號→蘇澳→蘇花公路→花蓮→瑞穗

Day 2

(上午)掃叭石柱→北回歸線紀念碑(瑞穗鄉)→六十石山池上用餐

(下午)羅山瀑布→花東海岸(經玉長公路)→八仙洞→北回歸線紀念碑(豐濱鄉)→石梯坪→瑞穗(經瑞港公路)

Day 3

(上午)馬太鞍溼地→光復糖廠→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林田山豬腳用餐

(下午)花東海岸(經光豐公路)→芭崎瞭望台→牛山→鯉魚潭花火節→瑞穗

Day 4

(上午)立川魚場→東華大學→花蓮市用餐

(下午)太魯閣牌坊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清水斷崖(崇德步道海岸)→蘇澳慶功宴→台北

 

夜晚在月光的伴隨下一路東行,抵達瑞穗時已接近午夜2點,趕緊安置行李等待明日的行程,感謝世豐兄找到這麼舒適的民宿。我們此行的第一站為「掃叭石柱」(註一),石柱位於舞鶴台地上,相傳是古阿美族酋長居住之遺址,石柱共有兩根,各長575公分、339公分,重量約9.5噸及7.5噸,近看巍然聳立, 頗有氣勢。一旁大榕樹在此生氣蓬勃,搭配此景更是相得益彰。

掃叭石柱

緊接著來到距離掃叭石柱車程不過2分鐘的北回歸線紀念碑」(註二),這裡猶如一座知識殿堂,有各種天文、星座及農民曆節氣解說,紀念碑主體造型流暢頗具藝術氣息。

北回歸線紀念碑瑞穗鄉

續往南行經過玉里來到六十石山,這裡是花蓮兩大金針花產地之一(註三)此時正酣金針花開,翠綠的峰巒映襯黃澄澄的鮮豔花海,交織出一片美麗動人的景緻,這裡沒有樹木遮蔽視野頗佳,由高處遠眺群山縱谷心情頓時開朗。農忙時期的山上除了搶收金針的農人及幫傭之外,還有許多想與金針花海來場夏日懈詬的遊客。花季期間提醒您要趁早上山,以免塞車及日曬。還有這裡的炸金針也不錯吃喔。

六十石山金針花海

中午在「全美」池上便當店享用道地鐵路便當,回憶起當年在台東服役期間,每當北上列車緩緩駛進月台,那份熟悉的叫賣聲、期待的感覺彷彿歷歷在目。雖是同樣的便當,但物換星移,當年火車過往的心境已成追憶,徒留思念點滴在心頭。

全美池上便當

下午前往羅山瀑布,不知是路徑不熟還是路徑改變,在行人步道上繞了一圈只能觀望遠方瀑布,無法抵達瀑布下面。燥熱的空氣使我們不願久待,倒是附近泥火山有一片蓮池,蓮池雖無蓮花綻放,但翠綠的景緻令人舒爽,加上微風帶著水氣徐徐吹來,已不再那麼酷熱難受。這泥火山不大,有幾漥灰色泥池正不時冒泡,連同旁邊電線桿下方也被泥漿所覆蓋,可見範圍還會持續擴大。

滿池菱角翠綠的景緻(這裡的菱角絕對是有機的喔)

泥火山不時噴泥

離開羅山經玉長公路抵達東海岸,倚靠海灘觀海聽濤無非是一種享受,沙灘上一位父親帶著兩個孩子玩起沙灘車,看著三人玩得不亦樂乎,似乎覺得帶著孩子與大自然互動是最理想的方式。經過八仙洞因時間已晚,連遊客中心也關了門,所以直接跳過抵達豐濱海岸的北回歸線紀念碑,這也是今天所遇見的第二座紀念碑。紀念碑造型看似單調,不過夥伴們突發奇想,玩起手握紀念碑的另類拍照,製造了不少「笑」果。

花東海岸(沙灘上一位父親帶著兩個孩子玩起沙灘車)

北回歸線紀念碑(豐濱鄉)

石梯坪(註四)海岸景觀不容忽視,灰白奇岩、海蝕壺穴遍佈,在昏暗的天色下更增添一股神祕。在這裡擁有廣大的草原,多樣的濱海植物,還有不少藝術家喜愛創作於此。也許是這裡自由的風、浩瀚的海洋及變化多端的雲,讓這裡的靈感總是源源不絕。離開石梯坪經瑞港公路返回瑞穗,終於可以填飽飢腸轆轆的五臟廟,世豐介紹一家熱炒100店菜色不錯,老闆還不小心免費多送了一盤菜,倒是我們點的空心菜老是被遺忘,來到這裡放鬆心情,隨意就好。今夜在民宿好好休息,等待隔日的行程。

石梯坪海岸

海蝕壺穴

註一:掃叭石柱於1988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從遺址出土文物與石柱遺跡研判,該地應歸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年代距今約三千年,為東台灣最巨大的石柱遺跡,目前由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整理為石柱遺址公園。

註二:北回歸線是指太陽在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離赤道最遠的位置,在氣候上歸類為熱帶與亞熱帶的分水嶺,台灣位處海島,又正好位於北回歸線上,所以擁有多樣性的氣候型態。目前台灣在北回歸線經過的路徑上立有3處紀念碑,分別為嘉義縣水上鄉花蓮縣瑞穗鄉花蓮縣豐濱鄉

註三:六十石山位於花蓮縣富里鄉東北側,早年因土地收成不錯,每甲地可出

台北的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陽明山山脈橫貫於台北盆地北方,是台北市天然屏障,裡頭棲息著各種乳類、魚類、鳥類、昆蟲及植物,是北部地區不可多得的生態公園。交通及步道系統的便利,讓人們更容易親近,今天趁著空檔,前來拜訪這位老朋友。

七星山

清天宮à向天池岔路(1.3k)à向天池(1.3k)à面天山(0.8k)à清天宮步道(0.7k)à大屯山西峰(0.875k)à大屯山南峰(0.4k)à中正山à竹子湖

獨自來到這裡,無非是想放空自己,倘佯在山林之中有一份家的溫暖,來一場與青山心靈的對話吧!在這裡無拘無束,不用看人臉色,不用煩惱世俗瑣事,好像來到庇護所,我知道山有無限的包容,它不會趕我走,除非自己要走。雖然說會盡量避開人群,不過假日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尤其是適合爬山的好天氣。在北投捷運站轉搭小6號公車,抵達終點「清天宮」,這裡是陽明山國家公園西段很重要的出入口,由這裡經二子坪出百拉卡公路,可抵大屯山與七星山稜線交會。大屯山以西為陽明山西段菁華,這裡主要有「面天山」、「大屯主峰」、「大屯西峰」、「大屯南峰」、「菜公坑山」、「中正山」等等,每年秋季這裡的芒花如波浪般隨風飄逸,總會吸引無數讚嘆的眼神。既使秋天未到,午後雲霧飄邈匯集,各種型態的雲在四周圍無聲無息的展開,時而輕柔時而壯麗,千卓萬變的場景常令人震撼。

清天宮

由清天宮步道向上行走,視野逐漸開闊,關渡地區樓房星羅棋布平攤於大地,可惜今日氣候有些朦朧,淡水河、觀音山地區只見模糊的影像。進入樹林及竹林夾道的空間,兩旁不時傳來陣陣蟬聲及五色鳥獨特的咕…咕…咕…,因叫聲像和尚敲打木魚般,故又稱為「花和尚」,如果運氣好,還會看到松鼠在林間跳躍。約30分鐘後抵達此路線第一個岔路,指標左往「向天池」,直行可抵達「二子坪」。左轉循向天池方向前進約15分鐘,可見太子碑,此碑全名為「皇太子殿下行啟紀念碑」,此石碑是紀念日據時期裕仁皇太子到草山(陽明山舊名)視察時所立之石碑,不過當年皇太子足跡並未涉入大屯山區,諂媚奉承氣味濃厚,不過至少是歷史遺跡,應該妥善保存為歷史留下見證。

太子碑

離開太子碑約5分鐘路程,來到第二處岔路,循左線續往向天池,不到20分鐘就到了。此時池底早已乾涸露出青青草地,徒步走入並無困難,這裡四面環山且池底平坦,遽聞為火山口地形,平時須靠雨水注入才能積蓄成池,若數日無雨補充則容易變成眼前景象。至於池中一粒大石從何而來?我實在無從猜測。另外這裡有一條路徑通往「興福寮」,可繞回清天宮。

向天池(不知名大石頭)

循向天池環湖步道找到「面天山」登山口,從這裡上去約25分鐘可登頂。剛開始樹林濃密,陽光照射不易,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稍有涼意,越接近稜線樹木逐漸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滿山遍野的芒草,此時陽光直射無處可逃。登上稜線可見到面天山在前頭不遠處,這裡剛好一處V字型山谷,冬季強烈的北風由北邊切口灌入山谷,通過大屯山鞍部進入台北盆地,也因此迎風面處往往樹木無法生長,只能由耐風耐寒且韌性極強的芒草取代。不一會登上面天山(標高977M, 三等三角點),山頂有兩塊雷達反射板是一大特徵,站在山頂瞭望台原本可盡收眼底的海岸此時只有白濛濛一片,期待下次有緣再見到蔚藍海岸。

面天山頂

今天上山的人數不少,我還遇到一對年輕男女,因為從一開始在登山口就請我幫他們照相,接著又在面天山遇到,感覺特別有緣,因為他們對此地路線不熟,正好可以由我充當嚮導,就這樣3人結伴同行。每次在山上遇到朋友就像呼吸般自然,不必詢問對方姓名,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也因為在同樣的空間裡參與同樣的活動而產生共同的話題,思考往往是最單純也最輕鬆的,我何嘗不希望日子過得簡單就好?簡單互道一聲「早」就是最自然的溝通。

由面天山循另一條路下山,接上清天宮步道,右轉走幾步路抵達大屯山西峰登山口,旁邊有一戶人家及涼亭。記得以前這裡養了許多白鵝,還有一隻老白鵝年紀很大還上過新聞,後來不知何時這裡被狗兒盤據,最多時大約聚集有二十來隻,仗著龐大狗勢常令行經此地的家犬及飼主聞之色變,後來不知是否有人反映,情況才獲得改善,現在已看不到野狗成群的場景。

大屯山西峰登山口

由此登山口可連攻「大屯西峰」、「大屯南峰」、「大屯山主峰」及「中正山」,西峰路線頗有看頭,無論上山還是下坡都充滿山林野趣,沿途有繩索可供攀扶,減輕不少體力負荷。約40分鐘後登上西峰,山頂視野良好,可眺望台北盆地。不一會大片烏雲像布幕般壟罩四周,視野頓然受阻,風起雲湧又是另一番不同感受,山上氣候總是令人捉摸不定。休息過後循另一條路徑下山,路徑頗陡需手腳並用,同行的夥伴說有登「北插天山」的感覺,還好路途並沒有北插來得遙遠。來到西峰腳下,因同行夥伴想直接登大屯主峰,不再前往南峰,與我預計經南峰再由中正山下竹仔湖的路線不同,於是在岔路口互道再見,人生際遇總會因緣份而起,因緣盡而滅,記憶的點滴在心中留下美好的漣漪。

西峰路線充滿山林野趣

獨自續往南峰、中正山方向前進,約5分鐘遇到南峰登山口,由登山口攀爬至山頂不到10分鐘,不過也足夠讓人氣喘如牛。南峰高度不如西峰,視野受阻許多,有路徑接上大屯山主峰步道,不過因為要去中正山,不得不原路返回南峰登山口,繼續往山腰繞去。經過樹林及一大片荒蕪芒草原後,終於抵達中正山步道。整齊鋪平的石階步道看似好走,不過我覺得有彈性的泥土路走起來更舒服,步道上有指標分別往第一停車場及觀景樓,經人指點往第一停車場方向距離竹子湖小9號公車站牌較近,不過既使如此還是要踢2公里柏油路才行。

行走2公里往竹子湖公車站牌途中

難得今天沒碰到一滴雨,天氣也不算太熱,運動量足夠了,又遇到2位一起爬山的同好,心中直覺太幸運了,即使這地區每年都走過幾趟,不過每一次的遭遇都會不一樣,唯一不變的是回到山的懷抱都讓我疲憊的心獲得釋放,期待下週的行程會更順利。

台北的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y 2 北竿篇

翌日清晨的鳥囀如天籟般輕輕將我喚醒,趕忙起床只為親眼目睹馬祖第一道曙光。走出民宿階梯來到公路,涼爽海風輕輕撫過臉頰,耳邊響起微風呢喃細語的呼喚,望著海面上躲藏在雲霧裡若隱若現的泛黃,等待破曉的心情隨著天光幻影改變而欣喜不已。當破曉的那一刻,第一道曙光落入眼簾,漸次灑落在原本灰矇的海岸,終究落至浩渺大海,形成一道絢麗的金色洋河,而天空中翻滾的雲彩配合著光與影的節奏,演出如萬馬奔騰般的戲碼,令人目眩神迷。那盛大的場景如此激昂澎湃,滿心領受大自然的賜與,是我的福氣,也是久居都市叢林裡所遺失的美好。

台北的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祖列島,位於台灣海峽西北方,由南竿、北竿、東引、西引、高登、大坵、小坵、亮島、東莒、西莒等十個主要島嶼及其他26個島礁組成。國民政府遷台後這裡因地理位置環境特殊,與金門同為鎖住中國咽喉的堡壘,自此戰地氣息十分濃厚,1992年(民國81年)解除戰地政務後,才慢慢揭開那塵封已久的神秘面紗。它保存了近一世紀來傳統福州文化及建築,濃厚的戰地氣息及得天獨厚的海岸風光更為它加分不少。隨著開放洪流的時勢變遷,加上同行友人也曾是這裡的金馬獎得主,此趟又多了一份懷舊之情。踏著前人走過的步伐,登上男兒不輕淚的孤島,我雖不曾來過,但氣息依舊使人感覺強烈,相信對每位當過兵的弟兄而言,那是一段難以抹滅的回憶,當年那段悲苦喜樂頓時湧上心頭,如同一篇篇精彩故事般流傳不已。

Day 1 南竿篇

上午抵達松山機場航空公司櫃檯,不巧被攝影記者拍到了,倒不是本人是什麼大人物,而是今天正好是政府宣佈全面開放小三通的第一天,各家跑兩岸新聞的記者大概都到齊了,時間可真是敏感啊!對於事後各界的關切,小弟只能說我心只想留在馬祖,其他可別誤會啦。我在南竿天氣晴,這是我下飛機時的感受,感謝老天許我一個晴朗的天氣,徐徐海風掠過南竿機場開闊的跑道,迎著向我撲奔而來,同時也趕走那艷陽下的炙熱,每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氣,感覺就是不一樣。

馬祖南竿機場

台北的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樟湖步道,全長2070公尺,與銀河洞越嶺道重疊,應是早年坪林、樟湖與木柵貓空地區鄉民往返的交通要道,此步道大致沿著二格山系向西延伸的支稜行走,一路上樹木遮天,蟬聲不斷,走來輕鬆自在。在這條支稜上,除了最高點「待老坑山」(標高381.8M,三等三角點)之外,還有一個相當著名的景點-「銀河洞」,今日趁著天雨稍歇,趕往此地遊走探訪,體認一下當地人文環境。登山難易指數★★☆☆☆

今日由國立政治大學後山親山步道(行健道)為起登點,體驗一段如好漢坡般階梯後,穿越環山二道、三道之間公路,抵達「樟山寺步道」(註一),這條宜人步道短短約1公里,石階平緩輕鬆好走,兩旁蒼翠蓊鬱綠意盎然,適合全家大小出遊健行。步道終點為樟山寺(註二),在終點前方有一條指南國小上來之岔路,對遊客而言也是不錯的選擇。

行健道如好漢坡的石階

樟山寺

由樟山寺出發繼續往前,來到樟山寺公車站牌,循公路見「樟湖步道」指標及路徑,再依指標走一小段接公路,在路口旁見兩座紀念碑,一塊刻著「迺閣張公頌德碑」,另一塊刻著「張德明先生之碑」(註三),兩碑比鄰而立,一新一舊,不過地面略嫌雜亂,似乎有些蒼涼孤寂,莫非先人事蹟早已遺忘?

「迺閣張公頌德碑」&「張德明先生之碑」

續行接上樟湖步道稜線,左往纜車貓空站及銀河洞方向,右往待老坑山、杏花林方向,取右線登頂。這條稜線步道舖設工整,起伏不大,此時雲霧飄邈而入,景緻變化如仙境般,彷彿置身迷霧森林,鬱鬱蒼蒼,殊不知這裡只是台北郊山而已。

彷彿置身迷霧森林,鬱鬱蒼蒼

途中經過悠人神鼓(註四)及杏花林(註五)岔路,想到今年2月曾來杏花林賞花,可惜今年寒冬讓花期延後,只留含苞不見花影,甚為可惜,否則杏花齊放的景緻一定很精采。

不久登上待老坑山,山頂視野不佳,原路折返往銀河洞方向。今日天候不佳遊客稀少,一路陪伴我的是鳥囀蟬鳴聲不斷,貪婪如我獨享這份清閒,此步道非我獨占,但此時獨厚我一人享用,讓自己放空心靈返樸自然,與山林對話,自在沒有隔閡。

台北的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